姑塘海关:藏在深闺待人识

    阅读:

“万里茶道传佳音”。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19〕22号),九江姑塘海关旧址“作为江西省境内唯一的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海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近代西式海关建筑的标本,同时亦是承载着中国近代开埠和中俄万里茶道遗产价值的历史见证物”而榜上有名。它既填补了濂溪区至今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白,同时也为九江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风轻拂,春意盎然。新冠肺炎疫情消弭不了濂溪人昂扬的斗志,阻挡不住铿锵的步伐,“千磨万击还坚劲”,濂溪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文物活起来”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让文物“活”起来、乡村“兴”起来、经济“强”起来。“十年磨一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依托姑塘海关旧址刚刚获得的国保这个金字招牌,趁热打铁,科学规划,理性开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姑塘海关,必将蓄势待发,实现华丽转身,鄱阳湖畔这颗沉睡多年的明珠,必将再度迸发无限的激情,闪耀着熠熠的光彩。

昔日的辉煌

姑塘,地处鄱阳湖的入江口,是七省通衢的咽喉。在水路交通时代,闽粤等地货物须由赣江、信江等流域,顺着鄱湖,在此出口,经由长江,往上可达两湖,经汉江可直达长安;往下,则可顺水抵达江浙各地,乃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出海。货物倒流,亦是如此,姑塘,还是无法绕过的咽喉要道。

因“遗算于湖口”的缘由,为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商船偷漏税和出入港口存在风浪覆没之险等问题,清雍正元年(1723年),江西巡抚裴度决定撤销湖口钞关,在姑塘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地理上的绝对优势再加上政府的强势管理,使得往来于长江和鄱阳湖的商船所缴纳的税赋做到了应收尽收,也为清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姑塘设关后,这里便成为鄱湖进出入长江惟一通商口岸和物流中心,史载“来商纳贾,舟楫连樯,交易繁荣”。由姑塘关集散并疏运的商品种类繁多,尤以粮食、茶叶、食盐、瓷器、竹木和纸张为大宗项。每年征税额占九江关税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姑塘关成了九江府名副其实的钱袋子。

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出现了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穿越亚欧大陆的国际商道,同时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向欧洲传输和欧洲工业文明向中国传输的共享文化线路,史称中俄万里茶道,俄罗斯人至今仍习惯的称它为“伟大的茶叶之路”。姑塘海关因地处鄱阳湖水系出长江交汇口的交通枢纽地位,万里茶道第一关的作用和功能自是不言而喻,无可替代。

镇因水兴,水因镇旺。设关建卡的姑塘在当时有十里长街之称,闹市里常住人口2万有余,流动人口常年保持在1万人左右,这里呈现出“帆樯蔽江、人货幅凑,日夜不绝”的景象。姑塘镇也悄然成为了“江西四大名镇之一”,1937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庐山志游》附图中,“姑塘市”标志十分显眼,其繁华程度可与当时的古浔阳城相媲美。曾经的鄱湖边的荒凉渔村,一时,樯桅高扬,街市商贾云集,酒肆、青楼、茶馆遍布街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安徽金县会馆、浙江同仁会馆等9个会馆均在姑塘设立办事处。“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灯明”是对姑塘街市兴旺繁华最真实客观的描述。商业码头的辐射和影响,奠定了姑塘在周边乃至整个九江的重要位置,至今濂溪区的地方官话就是地地道道的姑塘方言。

百年的荣辱

盛景不再,世事难料。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在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围攻下,国门洞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各种自主权几乎丧失殆尽,九江也在清咸丰八年(1858年)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在英、法胁迫下成立了九江海关。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英国索要“赔款”,强迫清政府将姑塘关划归九江海关管辖,所收税银悉数交九江海关,中国官员不得过问,海关是国家主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政府的海关居然由外国人把持,是九江人民和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翌年,主持九江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赫德,遍访社会名流,最终决定聘请九江本地知名建筑商张谋知承建姑塘海关,营造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张谋知(1869--1949),九江本土人,清末民初之际,九江许多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大多由他承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生命活水医院,同文、儒励等学校,以及金鸡坡的洋油栈、亚细亚、美孚洋行和庐山上的部分别墅等工程。曾经横卧在龙开河上的铁桥,是由其长子张远东设计的。他的女儿张乐贻,是民国政府要人宋子文的妻子。这样的家族,在九江可谓显赫一时,声名远播。

姑塘海关构筑物主要包括征税处、行政管理处和宿舍。 征税处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高8米,有1米多高的花岗岩石头墙脚,墙用砂卵石拌水泥护面,粗大东北松做横梁和顶柱,房顶用青石板为瓦。大厅南侧开有6个大落地窗,这样既便于观察湖面,又有极好的采光效果。大厅全都铺上木地板,大厅东头设置大柜台,海关人员在此收税。西边为行政管理处,上下6间,约100平方米,楼后有一栋平房,内隔几间小房,作为职员宿舍。后面山坡上设有炮台,鄱阳湖面上进出船只都在射程之内 。整个海关建筑群总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用料实在,做工精细,冬暖夏凉,宜业宜居,堪称中西建筑文化合璧的杰作。可见,张谋知在设计、建造海关工程时,充分尊重了洋人的审美爱好,倾自己所学,吸入了西洋建筑营养,展示出东方人在文化上的睿智和豁达。

随着近代交通格局的改变,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出现,导致了水运的没落,鄱湖长江的货物吞吐量严重减少,税源不足,工作人员无所事事,衰败枯萎之景渐显。1929年中国政府收回了九江和姑塘海关的控制权,但已经无法阻挡其日渐颓废摇晃的步伐。1931年,姑塘海关被迫正式关闭。

1938年7月,在“武汉战役”的外围战中,日本侵略军为了进攻九江,将姑塘作为第一个登陆点。在日军飞机舰炮的狂轰滥炸下,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古镇彻底摧毁,万千人家化作遍地瓦砾,只留下了一座伤痕累累的海关洋楼,虽历经百余年的岁月侵蚀,依然屹立而不倒,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从此,显赫一时的姑塘镇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个曾经充满神话裹挟诗意的地方,只剩下不尽的哀歌和鄱湖声咽的哭泣。惟剩下山上古炮台的遗址、山下残破的海关洋房以及地上散落的残砖碎瓦,往昔的繁华和盛景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当年的闹市渐渐被人遗忘了。

盛世的期待

新中国成立后,姑塘海关一直作为当地乡政府粮库使用,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荒废。

1986年,姑塘海关旧址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列为九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遗忘、舍弃。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不可复制的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于此,不断呼吁修复姑塘海关旧址的声音日渐高涨。2007年,市文物名胜管理处筹措资金80万元,对旧址进行了初步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2014年,濂溪区政府争取省基层文物保护经费300万元,配套资金200万元,修复了炮楼、炮台和上山台阶,修建了保护性围墙及挡土墙,对海关建筑内存在安全隐患的墙体、木结构进行了加固和更换,从而为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

全面启动打造鄱阳湖最美岸线工作以来,按照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四美融合”的要求,濂溪区围绕姑塘海关的修缮保护和科学开发这一目标,稳步实施姑塘海关风韵项目建设,通过推进姑塘海关道路改造、姑塘海关周边湿地修复、亭子山植绿补绿、亭子山环湖路道路等四大工程,已完成建设全长约1800米的环湖公路、修复20679平方米湿地及栽种29984株夹竹桃、桂花、红叶石楠树、香樟、塔柏对山体植绿补绿,总投资达到1000余万元。现在,无论你是开车、步行还是从水路坐船过来,都可以直达姑塘海关,十分便捷。古老的欧式建筑和浩渺的生态鄱湖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游兴倍增。

僻壤之处的姑塘海关,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庆祝建军90周年,由军事科学院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9集电视纪录片《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首集《建军铸魂》中,开篇反映共产党员李立三等人在九江海关秘密召开会议、策划南昌起义的画面,就取景拍摄于姑塘海关。

今年初,濂溪区已委托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着手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姑塘海关保护规划》,文本完成并待专家评审论证后,即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批备案。然后再根据批复要求,逐一编制姑塘海关的保护方案、三防(安防、消防和防雷)方案、陈布展方案和环境整治提升等4个子方案。实行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并筹措资金两步走,为实施姑塘海关国家级保护建设和尽早开放作充分准备。

“中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紧锣密鼓的推进,且已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到了倒计时。姑塘海关作为万里茶道上的一枚重要棋子,濂溪区既没有躺在国保荣誉上睡大觉,更没有片刻的闲着和松懈,区政府副区长傅晶介绍,濂溪区将借助“中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高位统筹谋划,组织精干力量,着手筹备申报创建姑塘海关旧址4A级景区工作,全面启动姑塘海关旧址文化景观建设项目。项目内容计划主要是依托已经完成的姑塘海关风韵项目,在国家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系统部署建设海关陈列、布展,恢复古码头等一系列工程,努力做到修旧如旧,推陈出新。

修复后的姑塘海关遗址和大手笔规划建设的海关文化景区联袂携手,并串联起周边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大孤山(鞋山)、蛤蟆石,鄱阳湖湿地生态公园以及马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既为世界名胜庐山增光添彩,同时也必将为九江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文博知识普及、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奉上一道精美可口的丰厚大餐。

让我们拭目以待、翘首以盼!(作者:邹平友)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