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九江市委宣传部主办,长江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九江市文联、修水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徐春林长篇报告文学《和平长江》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水利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中国水利作协主席李训喜,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省作协主席李小军,九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屏以及评论家徐剑 、梁鸿鹰 、徐可、孔令燕、王宏甲、李朝全、包宏烈、李炳银、张陵、王国平、凌先有、周长征、赵冕等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主持。
“徐春林是一位勤勉的作家,是文学的劳动模范。”彭学明指出,这些年徐春林孜孜不倦地创作了不少精品力作,《中国宁红》《耳朵》《锯板桥》都是他取得的丰硕成果。徐春林还是一位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秀作家代表,这些年来他一直用脚步丈量大地,一直奔走在祖国的山水之间、乡野之中,感受时代沧桑巨变,感悟人民生活变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中的深入之作、人民中的扎根之作。令彭学明印象深刻的是,徐春林连续几年都代表中国水利作协积极参与了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一日——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大联动的主题实践活动,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一滴文学的水墨,融入时代大海,在时代的大潮里发出自己文学的波光。《和平长江》这部最新的纪实文学也是他丈量大地、行走人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拥抱时代的文学结晶和劳动成果。
彭学明分析道,《和平长江》以六个独立而精密联系的六个篇章,全方位、大视角、多维度、高精度地梳理长江、讲述长江、思考长江。长江的壮美宏阔、长江的深情博大和长江的忧郁忧伤,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他把大自然的长江大河,融入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中华历史的大江大河、中华时代的大江大河、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长江的水文、人文和水脉、人脉所呈现出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根脉,是这部作品的纵深之处、可贵之处。通过各种史实与现实所揭示的人与自然和平相处、人与生态共生共荣的重大主题,是这部作品的厚重所在。这是一部关于长江人文历史与生态变迁的自然之书,也是长江流域人的生活、生存的命运之书,更是一部全景式描写长江的大传。
李训喜强调,《和平长江》以时间为经、以长江为纬,贯通历史和现实、熔铸自然和人文,在多角度凝视长江、多维度讲述长江的前世今生中,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当下和现实,重点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的崭新历程,尤其是聚焦新时代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重新认识长江、审视长江,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伟大实践。比如在“向绿水青山要办法”“共饮一江水”“河湖长治”“春风春雨添新绿”“护砂猎人”“十年禁渔”“呵护长江”等章节中,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翻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崭新篇章,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小军谈道,徐春林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作协推出的优秀文艺人才,也是新时代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文学赣军”队伍中的80后重点作家。《和平长江》的创作花费了5年时间,是一部反映长江文明和生态保护的集大成之作。徐春林善于从生活的激流中撷取属于自身的文学资源,具备对生活的敏锐把握和深切观照,彰显了作家非凡的独特创造,呈现出鲜明的文学品格。
与会专家认为,《和平长江》是一部反映长江流域文明的重大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国之大者”看长江,长江既有亿万年的文化钩沉,又有绿色中国的蓝图创意。该作品通过书写长江的前世今生,深刻表达了对长江的现实与未来的忧思、展望,对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追问贯穿始终。一条母亲河,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厚重的古老气息与奔腾的时代气质,《和平长江》是一部传承中华文化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优秀作品。
专家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逐一对作品进行了点评,分析作品中的优势与亮点,也指出了种种不足,并提供了修改建议。他们指出,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复述生活,应该从生活中提炼和总结。文学工作者应该坚定文学信念、守正创新,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把长江的故事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长江是一部大书,应该以《和平长江》为标志性作品之一,催生更多关于长江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
研讨会上,徐春林谈了《和平长江》的创作体会,认为此次研讨是一堂生动有效的文学课、写作课,自己非常感动也受益匪浅,将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认真思考和修改,使《和平长江》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和读者检验的好作品。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部主任佟鑫,中国水利作协秘书长易文利,江西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熊侃,长江出版社编辑冯曼,九江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吕军芳,以及韩诗、马文秀、刘能英、胡江林、苒小雨、商晓倩、何明生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