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宋溪镇王埠村千亩脐橙基地,一个个黄澄澄的脐橙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香味,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运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武宁县深化林长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武宁县建立林长制,做好“林长+”文章,开拓性地开展“林长+基地”“四旁”林木碳汇及生态价值转化等富民利民政策,走出一条林业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子,充分释放生态红利。
林长+基地,推进生态产业化
清晨,走进澧溪镇北湾半岛景区,沿着湖边柏油路向前走,满眼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环顾四周,一行行缀满花蕾的山茶花临水绽放,一排排新颖的木屋在晨雾间若隐若现,三三两两的游客或驻足欣赏美景,或拍照留念,热闹非凡。“等到茶花全部盛开的时候,来赏花的游客就更多了。”北湾半岛董事长饶群芳说。
武宁县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自林长制建立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摸索和创新“林长+基地”经营模式,建立基地608个,其中示范基地107个,千亩以上基地83个,国家龙头企业1个。2017年以来,先后投入3.4亿元用于“林长+基地”建设。同时,与江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成立博士工作站,为“林长+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安排一名林长一名监管员一名技术员对基地进行跟踪管理,进行精准指导。
为了支持北湾半岛产业发展,武宁县由总林长负责,具体由县、乡、村三级林长对公司的产业规划、具体实施进行帮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公司成功申报了江西省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同时争取4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发展特色果业。目前,公司形成了集休闲度假、森林康养、花卉观赏、特色果业、林下药材等为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年综合产值超过200万元。
目前,武宁县6位县级林长、573位乡村级林长对接指导建设1个以上示范基地,总规模达23.4万亩,增加林业产值3.5亿元,实现了基地快速健康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户8000余户就业致富,户均增收万余元。
四旁碳汇,发动群众积极造林
钱阳术,340元;甘柏永,460元,张友斯,320元……
这是罗坪镇长水村农民利用自家种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的“四旁”树木,通过武宁林碳抵消平台,取得的碳汇收入。“我只是为了美化庭院,在房前屋后栽种了一点花草树木,没想到还能带来碳汇收入,以后我要多种树。”村民甘柏永高兴地说。
2月下旬,全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选定了罗坪镇长水村,省林业局会同县林业局组织十余名工作人员,历时大半个月,调查摸底该村约有5万株“四旁树”。
依据计量,该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2023年4月底签发登记了首批“乡村林碳”1845吨,已销售“乡村林碳”1656.37吨,获得收益82800余元。甘永柏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武宁林碳抵消平台”的上线运行,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2023年,我县完成造林22950亩,封山育林15000亩,退化林修复34000亩,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
两山转化,让森林创造更大的价值
进入冬季以来,鲁溪镇双新村村民柯有斌接到几个来订购牛肉的电话。“今年的牛肉行情好,根本不愁卖。”柯有斌乐呵呵地说。
柯有斌多年来一直在村里搞农业,可苦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把产业做大。2022年上半年,双新村成立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交易网点。柯有斌以自家山场作抵押,在银行贷款30万元。有了资金的支持,柯有斌种植高山辣椒10亩、水稻25亩,养殖肉牛20头。“去年收成很不错,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今年估计能达到30万元。”柯有斌高兴地说。
武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这一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县域内山水林田湖草以及农村宅基地、农房等生态资源和各类优质生态产品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精细化评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目前,已收储各类生态资源4.9万项(条),闲置土地1.83万亩、林地26.4万亩、闲置农房81.42万平方米,生态总价值172.2亿元。如今,武宁县已发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项贷款1.4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投入民宿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发展,竞秀群山成为林农们的幸福“靠山”。
有了良好的生态,有了生态产品专项贷款,武宁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及旅游业,有力地推动了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带动菌菇、药材、蜂蜜、茶叶等特色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同时,我县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旅游”等新兴业态,全面做活森林旅游经济。2023年1至10月份,全县综合旅游人次103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9.26亿元。
(来源:武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