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奇异的年俗

    阅读: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节日风俗中,故能通过节日风俗亦可反映出它所包容的文化要素。九江地域广阔,各地居民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信仰传统、人文地理不同,因而形成多姿多彩的春节风俗,而其中有的风俗具有地域性特征,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大年夜永修各地区从二十五日起,每天均有部分村庄住户过年,其历史渊源由各家族的风俗习惯而定。同日过年亦有早、中、晚之分。俗传,古代有一长者生三子,早、中、晚分别到三个儿子家过年,从此,各户均以此为大年之时日,相沿成习。另一种说法,早上是商贾、乞丐过年;二十五日为轿夫过年。立新乡朗湖村还有“打赤膊”过年的风俗。

过“叫花子年” 。旧社会过年,对穷人来说是过难,湖口有的穷人家为了逃避“阎王债”,挈妇及雏,离乡背井,在荒郊野外风餐露宿。有的村庄还过“叫花子年”,即除夕全村男女老少携带食品到田塍地坎取餐,据说此习是其祖上流传下来的。

月半送灯。元宵这天,武宁人有到祖坟前点灯的习俗。旧志载:“上元剖竹竿为灯,送祖墓,沿山遍野,煌煌如星辉日灿,林麓洞然。”又载:“房屋仓储,园圃圈厕,莫不张灯,谓之照蚁虫鼠耗,又取女贞叶烧炉中,作毕爆声,以殄虱蚤。”

还年福。一年将要结束时的一种祝福式家宴。德安各地家宴没有统一的时间,由各姓传统习惯自定,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天天有还年福的,早、中、晚都各有定规。旧俗年福家安宴前先准备好三牲祭品,送到祖堂上供,然后各自回家团聚吃年饭,有的地方还请亲戚和好友来参加还年福。

接年除夕守岁,直至东方欲晓,永修人俗信以第一次动物叫声为“接年”,如狗叫称“狗接年”,牛叫称“牛接年”,以此预兆年景丰歉。

听牲畜叫声以卜吉凶除夕半夜子时,星子各地兴接 (新)年,家家鸣爆,前后封门,只走侧门进出。农家此时听牲畜叫声以卜吉凶,俗云:“鸡叫荒,猫叫干,狗叫年成好,牛叫谷满仓。”

听鸟音。初一大早,靠近山区人在起床前候听鸟音,以卜一年丰歉,俗叫“听何鸟开耳”。若听到第一声叫是“轧孔轧孔”则为大吉;“契恰契恰”则次之;“罗罗罗”,则以次之。

接灶神。三十日下午贴上新的灶王神像,像两边贴上对联,三十晚上焚香烧烛,朝拜即可。故有灶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之说。

请坐上席。二十四日为小年,建国前,永修各地长工、店员是夜参加宴席被“请”坐上席,便意味着辞退。

预测生物兴旺。人们常把正月初一至初十的天气变化,预测生物的兴旺。说法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油、十麦。在这十天中,哪天天晴,就是这年中的哪种生物兴旺的预兆。

迎灶姑。元宵夜,农村有姑嫂作 " 迎灶姑 " 游戏,即取一只筲箕,在其后端插支筷子,将筲箕底朝天,以头巾一方蒙其上,姑嫂对坐,各以一指平平托其筲箕,口念 《请姑歌》:“正月正,百草生,桃花红,柳叶青,一口瓦,二口瓦,请你姑姑快上马。上马上得快,送双绣花鞋,绣花鞋内三分钱,送给姑姑做盘缠。一姑姑,过新年,二姑姑,闹花灯,三姑姑,你莫挨,来了栽 (撞击之意) 三栽。”等筲箕开始上下啄动时,询问家中休咎及妇女孕育之事。人们对所答复不一定相信,无非为了逗趣取乐。

做“皇帝”。从小年到大年,是一年结算之时,群众之间信贷,手工业者工资,多于此日结算。财主于此时收租逼绩,无钱还债,谓之“做皇帝”。至正月初一即回,债主新年正月不能讨债,俗云:“初一早,满街跑,老子欠钱,谁敢讨。”

拜大年。正月初八,都昌县城及近邻数乡,兴为头一年亡故的人拜年,称“拜大年”,忌随意乱走,其他乡则不然,“拜大年” 择日而定。

灯彩。都昌灯彩以盘龙为普遍,次为表演武术的狮舞,再就是蚌壳灯,戏典节等等,近城龙灯,还进城欢舞。县人以起灯为喜,散灯为忌,故散灯只能在野外,不得在村落附近,否则会导致某族纠纷械斗。

牵牛出方和伐柴。正月初一日,瑞昌农民除相互拜年之外,还要将耕牛牵至栏外宽敞处,燃香放爆,喂以精饲料,再牵回栏,叫作“牵牛出方”。这一日,有些勤俭老人还要上山砍柴,图个 “伐柴 (发财)”的好兆头。

灿灯过了元宵节,年就过完,翌日,瑞昌各地各种彩灯一般烧毁,谓之“灿灯”。灿灯之日,将灯礼收入,置酒设宴,全村男子,聚集一堂,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吃“拉锯饭”。初一早晨,修水各地兴户户鸣炮开财门 (大门),按年利方向出行,邻里互拜新年,先长辈,后平辈,早点大多吃素,以青菜,豆腐为主,俗云:“吃了青菜,清清泰泰”。

从初四至十五,农村近邻有吃“拉锯饭”习俗互相宴请,庆贺新年。

偷青。旧时元宵晚上,修水各地,有偷青习俗,惹人骂,传说越骂越健。

捧“元宝”。正月初一,彭泽各地人们相互拜年,客来,敬之以糖茶熟蛋,名曰“捧元宝”。

上七。正月初七叫“上七”。旧时拜年到这天基本结束,各行各业开始生产活动。旧社会,德安各地商店请伙计、地主雇长工,都在这天上工;农民上山砍来青柴一担,以表示“发财”,“四季长青”。有些地方,在这天有吃鸡脚的风俗,称鸡脚为“拿钱爪”,预卜赚钱发财。

人日。正月初七,彭泽农村户户都兴烧门前纸,并有“烧了门前纸,男人做买卖,女人做针黹”(音纸,女人做针线曰针黹)之说,意即初七已过,男女都要各务本业,劳动营生。多数村庄,使儿童涂花脸,手执刀叉,鸣锣击鼓。往来呼噪,挨家挨户追赶,名曰“赶野猫”,为古代用傩驱鬼逐疫形成的沿袭和演变。入夜,则用鞭炮或爆箬点燃后,复以木盆,噼噼作响,名曰“报财报喜”。在放鞭炮时,儿童口中歌唱:“报财报喜,陈谷腊米,猫眼睛亮,老鼠眼睛瞎。”“报财报喜,陈谷腊米,前仓满,后仓沉,中间仓里装金银。”

跑花。元宵节,往年彭泽邑民轮供灯会,有采茶、踩船、蟹、蚌、太子等名目,城市西门不禁,鼓乐喧天,歌舞达旦,青年们赤膊游龙,每以鞭炮盘于龙点,点然后,火花四迸,旁观者又以火花向之注射,虽灼肌肤,亦所不顾,往来欢呼,名曰“跑花”,抗日战争后,此风渐衰。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