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网络黑话烂梗?两部门出手整治!

    阅读:

按照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安排,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图片

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随之而来的,是以个性化、缩略化、谐音化为特点的网络语言,正在不断涌现。

图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语言的演变》中,这样写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这段话形象地阐释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到,一些诞生在网上的新词,也走进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卖萌”“点赞”“刷屏”等词被收进第十二版《新华字典》,“内卷”“躺平”等词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它们不断“出圈”,带给时代更丰富的表达语汇。

图片

图片

 

 

 

 

 

 

 

 

 

 

 

 

 

 

网络时代的情绪狂欢,是一些标签式的网络用语广泛传播的温床。很多人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就被裹挟到了一个充满“互联网黑话”的语境之中。然而,有一些词语在传播中脱离了原始语境,发生了性状突变,它们被不加考证地滥用或泛娱乐化地用来指涉更多事物,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一部分。

一些网络词语的再生产,是部分网民激情叙事的产物。它们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偏离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却具有较强的诱惑性,让人误以为熟悉和使用这些网络词语,能显得高级或年轻。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如今不少孩子受负面网络语言的荼毒颇深,张口闭口就是“你这个老六” “完了,芭比Q了” “蓝色妖姬切尔西,你不爱我真可惜”等。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网络烂梗正在不断蚕食规范用语的阵地。

在课堂上、考试中,类似“真的栓Q” “慌得一批”等词语“登堂入室”。本是严肃的汉语表达,沦为无意义的烂梗,让人担忧。
图片

 

国内有关研究机构随机采集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形成具有4946.3万条、706.6亿字内容的样本。

根据数据库信息,按照不规范字(词)出现频次,整理互联网平台出错较多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标注正确写法,易错前20名分别是:
图片

数据进一步显示,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塑造了网络上的个性化表达,部分网友或通过谐音字词使用增加表意的丰富性,或通过谐音梗等方式展现自身的独特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传统,追求新、奇、特的网络语言风格。

部分网友为借助互联网部分匿名的属性,通过歪曲汉字形、音、义,表达调侃、戏谑、讽刺的情感,或发布违反公序良俗的信息,实际上造成了对汉字规范使用、汉语语法规则的破坏,污染互联网语言环境。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汉字的魅力从未消散

尤其是在今天

唯有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才能走出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困境

让汉字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

来源:综合网信中国、新华每日电讯、重庆瞭望、澎湃新闻

编辑:杨凯琳

审定:杨亚律

核发:陈修平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