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蔬绿遍野 带富一乡人 流芳乡返乡农民工邹华松的创业故事

    阅读:

九广网讯:(湖口报 李学华 时伟)听说流芳乡有个返乡农民工露天种蔬菜的手艺了得,日前,记者带着满心的好奇走进了这个东、南、西三面均与都昌县交界的联合村老表蔬菜种植基地。

6月19日,邹华松在蔬菜基地查看线椒长势。

仲夏时节,放眼望去,满目翠绿,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豆角、苦瓜挂满了藤架,线椒、茄子压弯了枝条。采摘、筛选、包装、冷藏、外运……100多位村民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每天都有八、九十吨蔬菜运往广州和香港呢!”基地的主人邹华松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他告诉我们,这几天正赶上今年的第一批时蔬上市,因为品质好,十分畅销。基地里每天用工量在100人以上,都是周围村子里走不开家的妇女、老人和一些贫困户。

露天种蔬菜?面积1000多亩?长势这么好?……“我就是看中了他的人品和技术哦!”面对记者的疑惑,邹松华的发小、合伙人之一的邹开新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秘密”。

邹华松出生于1969年,家境贫寒的他走出学校门后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不甘于只在家“种死田”。养了几年猪,可后续资金跟不上,邹华松不得不放弃。1998年,邹华松种了40多亩西瓜,就在坐等丰收的时候,一场大水彻底湮灭了他的希望。

1999年,30岁的邹松华来到宁波溪口镇的一家食品厂做包装工。可厂里效益不好,全家生计都得靠自己的邹松华不得不选择辞工。他来到劳务市场,用兜里仅有的5元钱付了中介费,留下了求职信息。第二天,中介便告诉邹华松有个老板想请人种西瓜,每月工资500元,包住不包吃。自己原本在老家就种过西瓜,求职心切的邹华松想都没想就赶去了西瓜地。农家出身的邹华松勤劳诚恳,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为了留住邹华松,投资由老板出,邹华松只管技术和管理,种瓜效益按比例分成。邹华松感慨道,正是这次机缘,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邹华松走进了宁波农科院试验基地种菜,这一种就是10年。瓜果杂交、品种筛选、病虫害诊断……由于踏实肯干、不怕吃苦吃亏,天天与果蔬打交道的邹华松,练就了一手露天种菜的过硬本领,也结交了一批讲诚信、重交情的从事蔬菜种植和经销的老板。

子女相继大学毕业,家中的父母年事已高,在外漂泊的邹华松越来越想回到家乡。2016年11月,面对重金挽留,邹华松毅然回到了位于流芳乡联合村的邹野鸡自然村。 

农事钟点工在豆角地里疏叶牵藤上架

村子里群山环绕,碧水长流。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们干不动什么重活,只种了些水源好的垅田。一些畈田、坡地便撂荒长满了蒿草。“这有多可惜啊,我得把土地全种下来!”邹华松向身边的亲朋好友说出了心中的这一想法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广州老板投资、亲戚朋友合伙、乡亲们主动给地……短短一个月,土地流转规模达到了1200亩!开荒、平整、耕作……“老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邹华松人品好,懂技术,我们全村人都信任他、感谢他!”谈到邹华松返乡种蔬菜,村民王先静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夸赞。62岁的王先静是联合村6组贫困户, 2月份起便开始在蔬菜基地务工,今年已经做了100多个工,算算按月领取的工钱超过了1万元。在邹华松的蔬菜基地,像王先静一样的贫困户就有六、七个。村民们无不感激道:“邹华松把周边一些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和干不了重活的贫困户都带动起来了。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脱贫致富,多好啊!”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