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才
可拜不可召
最近重读《孟子》,对其中一段故事,感触颇深。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
“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
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后来一位大臣景丑对孟子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但孟子却如此回道:“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
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
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
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其实孟子的言外之意,就是齐王必须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他才会考虑帮其治国平天下,反之,他则绝不肯委曲求全。
书里对这段故事的解释为,贤才可拜不可召。其实,在我看来,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缺有才华和有本事的人,
但心中有大鹏展翅的志气,有宁死不屈的勇气,以及有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的人,却极少。
虽然在道理上,孟子的想法,好像说得通。但在现实中,孟子的做法,却不怎么行得通。
毕竟他对天子“大不敬”的做法,在明君看来,尚且可以包容。但在昏君眼里,根本不会给他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
这也恰恰是孟子,最打动我的地方。
他有才,所以有底气不低头。他有傲骨,所以哪怕冒着生死的风险,也决不肯附庸权贵,抬高他人,贬低自己。
而孟子性格中的这一份刚烈和执着,虽然在世俗意义上,是不懂人情世故,甚至是一种以卵击石般的较劲。
但在我看那来,一个人一生,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对待任何困难都不怕,对待任何势力,也不改做人本色,这份干净,纯粹和洒脱,是我所欣赏的,也是我所敬佩的。
求仁得仁
有何怨乎
这让我想起,商朝时期的伯夷和叔齐。
在三千多年前,有一个孤竹古国,它经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
有个国君,他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伯夷,幼子是叔齐。
按照当时的礼法,国君传位都是长子继承,但当时这位国君,有意立自己的幼子也就是叔齐为王。
后来,这位国君死后,他的大儿子伯夷提到“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该由叔齐来当。”
于是他就放弃了君位,为了不让叔齐尴尬,他还特意离开了孤竹古国。
当国人推选叔齐为国君时,他也推脱道:“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
于是他也离开了孤竹古国,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长兄伯夷,两个人一起过上了流亡的生活。
最后,国人无奈之下,就只好推选中子继承了王位。
而当时,众人对伯夷叔齐的做法很是赞赏,以“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顺乎兄”,传为美谈。
后来伯夷叔齐,在商纣王时期,为了躲避世事的混乱,就去了和东夷人一起生活。
再后来,当他们听说西方的周文王兴起,而且国内安定时,就想着去投靠。
但在他们走到路上,发现了一只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大军,原来当时周文王已死,周武王在父亲还没有安葬的情况下,载着父亲的尸首就去争夺土地。
当时伯夷叔齐两兄弟看后,非常失望,他们以为这样的做法是不仁义的。
但后来,周武王最终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周朝,于是两兄弟发誓再也不吃周朝的粮食。
但正如一句话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伯夷叔齐,当时为了与周朝彻底划清界限。两人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后来他们就饿死了在首阳山上。
他们互相让国,不食周栗,以身殉道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子贡曾经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做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没有什么后悔的。
也许在如今的功利化时代,伯夷叔齐的做法,已然不能适应社会的生存。
但我想,这种悲壮的美,就像一束光,它们或明或暗地亮着。
也许你可以批判它愚昧,也可以嘲笑它固执, 但这份真心和仁义,或许曾在某一刻,某一瞬间曾打动过你。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世上,有的人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有的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还有那么小部分人,他们看淡生死,舍身就义,也要为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和原则而活。
你很难说,谁的选择更对,谁又是最终的赢家,甚至你也不必去分析各中的利弊,他们不过是求仁得仁,各得其所,也各安其心罢了。
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名
一直很喜欢魏晋时期的名士阮籍。他身上的桀骜不驯,狂傲不羁,看似在反传统,反礼教,甚至反道德。
但我却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柔软的,也一定是爱国的,更是爱那个时代的。
有时,一个人的不入流,不随俗,并不代表他故意在独树一帜,不过是代表他们还敢于去做坦率和磊落的自己。
相传,阮籍母亲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在下棋。下到正激烈的时候,有人过来告诉他,他的母亲去世了。
阮籍听了以后,竟然不当一回事,依然拿着棋子继续下,等到淡定地下完那盘棋,才站起来一口鲜血喷出倒在地上。
在母亲的葬礼上,阮籍披头散发,看似颓废至极,他既不像许多大孝子那样,哭的声泪俱下,而是一滴眼泪都没掉过。
很多人指责阮籍不孝,但他依然不在意。等到葬礼结束,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嚎啕大哭。
可有一次,当他听说一位兵家女儿去世了,这位姑娘极有才华又非常美丽,可惜还没来得及出嫁就芳消玉陨了。
阮籍不认识这家人,更没有任何交集,甚至也没有被邀请参加葬礼,可他却匆忙赶去吊唁,在灵堂里大哭一场。
当时,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做法。
毕竟自己的亲生母亲去世,他表现得毫不在意。但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却表现得如此哀痛。
其实一方面阮籍是为了这个姑娘感到遗憾,但他的哭实则为了自己满腹经纶,但却怀才不遇,才华无处施展而哭。
有一次,阮籍信马由缰地来到广武山,这里曾是楚汉战争的战场。
阮籍在此徘徊良久,在一片空旷悠然的天地之间,他哀叹了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其实在他心里,是渴望大展宏图的,而现实却总是不给他机会,却总是让那些原本毫无能力和志气的人,春风得意。
阮籍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自己驾车,不选择方向,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他一边往前走,一边喝着酒,每当走到路的尽头时,他也总是会放声恸哭,一边哭一边往回走。
也许在世人眼里,阮籍是愤世嫉俗的。
但在他的不遵礼法的行为中,我却看到了他的大情怀,大抱负,大志向,以及那颗真挚的赤子之心。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他愿意放下自尊,愿意放下心中对权势的成见,或许就不会落入浪迹天涯,终身郁郁不得志的境地。
但正是他这份心性的高洁,既毁了他的前途和未来,但从另一方面,也最终成全了阮籍这个人,让他可以遵循内心,彻彻底底去做自己。
在这个社会,想要更好的生存,或许性格上的八面玲珑,抑或左右逢源,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成就自己。
但我也常常觉得,那些偏执的人身上,有一种悲壮之美。
这样的悲,让人心生怜悯,而这样的壮,却可以纯洁和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或许我们没办法做到像他们那样率性而为,甚至我们本身,也不具备他们身上的天赋才华和雄才伟略。
但在这个世上,当我们都在极力去追求,所谓的平衡时,也要允许,甚至是包容和理解,那些为了成为自己,为了追求真理,以及为了一些看似毫不重要的原则,底线和信仰的人,他们那近乎盲目的执着。
一个人臣服于世俗,固然可以生活得更顺遂。但一个人活成了自己,却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因为他即便得罪了全世界,但他至少取悦了自己。
他虽然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但他至少对得起自己。
他虽然偏离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轨迹,但他却真正找到了通过内心的那条路。(来源:诗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