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投稿--九江筷子文化

2020-11-27    来源:文/崔若林    阅读: 

筷子,《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用竹、木、金属等制的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儿”。筷子何时出现,如今已难于考究。《史记》载:“纣始为象箸。”在殷商晚期,商纣王已使用“象牙箸”的东西吃饭。这种箸,便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筷子。

在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与筷子有关的典故。筷子不单是食具,还是原始的计算器。如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郦食其商量打败项羽的计划,恰巧张良从外面进来,见刘邦面前摆着筷子,准备进餐,张良即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张良拿着筷子做计算工具,分析楚汉两军的形势,可见筷子又可作筹算使用。三国时代的曹操和刘备,俩人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之,猛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地上,他又怕曹操识破,刚巧天上响起雷声,便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便是著名的“闻雷失箸”的故事。

“筷子”一词的出现,是宋朝以后的事。据说这一名称是从江南水乡传出来的。在古时,人们很忌讳一些谐音不吉利的字。所操行业、家世背景不同,忌讳的字也有所不同。在水乡、船家尤其忌讳“陈”“住”等字。在他们看来,“陈”即意味着“沉”,“住”即意味着“蛀”,或船走不快的意思。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箸”刚好和“住”谐音。于是,船家便将“箸”改为了“快儿”,有穿行飞快的意思,后来这种叫法流行了起来。人们借鉴“箸”从竹声的方法,在“快”字上加了个竹字头,“筷子”便产生了。

九江人十分崇尚筵席席位礼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特别是家宴,很讲究席位安排,就是日常的一日三餐,只要是举家在一桌用餐,必须由最受家人尊敬又崇拜的长者先入座,坐主位,即执筷者的筷子头能打(即指向)另一入席者坐位的地方。用餐时,只有长辈拿筷开始吃饭时,其他人才可拿筷端碗。用餐过程中,长辈给晚辈夹菜抑或晚辈给长者夹菜,体现出筷子上的“尊老爱幼”的亲情。待客作客方面,主人未说“请”,勿拿筷举杯。席间吃鱼时,主客分头用筷子夹住鱼的腹部和背部,以示“推心置腹”。主人不断地用备用筷夹菜给客人,希望客人宾至如归。客未止筷,主人不终席。食毕,将筷子微伸,环视三方,说“诸位慢吃”,然后轻轻放下。一些地方俗信吃年夜饭时,尚有人未回须摆上相应数的“碗”筷,以示全家团圆。

在九江民间餐桌上,使用筷子的忌讳颇多。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使用长短不一的筷子,俗信有“三长两短”的不吉利兆头,更忌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认为这是祭奠死人的做法。将筷子放在口中磨,用筷子敲饭碗等餐具,是失礼行为,更是被视为乞丐之举,敲筷人会被人耻笑。用餐时,执筷人不停地在菜碗(盘)中拨来拨去,会被人认为没教养;假若筷子颠倒使用,人们会觉得此人饥不择食;“筷子掉了要挨打”等。搭船的时候,饭后忌把筷子架在碗上,人们认为碗就像船,“箸”与“住”同音,这船岂不是要搁浅,或者没有生意可做。总之,在使用筷子时,尽量减少小动作,所谓多则乱,乱则多错。

在语言表现手法方面来看,俗语是通过形象的描述,表现出生动的形象世界和丰富的情感色彩;谚语是表现出传授经验、讲述道理的理性色彩。有关筷子的俗语、谚语在九江人日常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均有使用。“筷子头打人记得,筷子头夹肉不记得”,喻意只记别人的坏处,不记得别人的好处。“筷子去软粑”,比喻做非常有把握的事,就像用筷子插进软软的糯米粑一样。“一只筷子夹得起来”,形容病人或小孩特别的瘦弱,体重很轻。“摸摸筷子就算入席”,喻沾边就脱不了干系。“筷子夹得水起,水里点得灯着”,喻指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空想。“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喻团结力量大。“打平伙,按筷头来”,指大家平均出钱聚餐。“只是多抽双筷子”,指挽留客人吃饭的谦词,……

歇后语是运用比喻、形容和夸张,而少直言,有些句子还借助典故、传说、风俗内容进行描写说明、表情达意。九江流行的与筷子有关的歇后语有: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儿,一只筷子吃面——独挑,一根筷子拣花生米——挑拨,筷子顶豆腐——树(竖)不起来,喝凉水拿筷子——挑什么、多此一举,筷子夹骨头——光棍对光棍,筷子搭桥——路不宽,筷子穿针眼——过不去、难进,筷子戳糍粑——稳拿,吃饭不用筷子——用手抓等等。

猜谜语是九江人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着强烈的知识性、趣味性。九江的谜语:“弟兄俩人好,吃饭在一道;谁要闹意见,都成独木桥,”其谜底就是筷子。

明末清初,永修吴城乃江南重要水上交通枢纽和江西最大水上物流聚散地,鼎盛时期集镇规模形成“一锁六坊八码头九垅十八巷”的格局,其中十八巷中就有以筷子命名的“筷子巷”。

自2018年以来,九江开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市民做文明有礼的九江人,其中有提倡“文明用餐新风尚,公筷公勺入人心”,让人们做到使用公筷公勺,用一双公筷,支起更文明的餐桌,养成良好的用公筷习惯,减少疾病,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九江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蔚然成风。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地域文化交融的加强,九江筷子文化渐行嬗变,趋向文明进步的倾向渐为显著。新时代卫生健康、文明的九江筷子文化已植根于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来源:文/崔若林)

责编:蔡钦       编审:张勇 李五一       监制:王辉
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九广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九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九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九广网 电话:0792-8133378

首页 | 九江新闻 | 乡村振兴 | 人物访谈 | 阅来越好 | 公益在线 | 健康养生 | 九江旅游 | 教育专栏 | 房产财经 | 企业之窗 | 小池特刊 | 三农频道 | 看看九江 | 县市区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Copyright © 2016-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办公电话:0792-8368018

服务邮箱:2308783315@qq.com

宣传合作:13330037773

办公地址: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长虹大道84号)

电脑版 | 移动版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1360420121142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