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伏天一到,“三伏贴”就成了焦点话题。不少医疗机构的门口甚至排起了长队,挤满了要做“三伏贴”的患者。到底“三伏贴”有什么作用呢?错过了入伏第一天还可以贴敷吗?
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将贴敷药物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的一种治疗方式。
“三伏贴”有什么作用?
“三伏贴”作为中医“冬病夏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操作简便、治疗过程相对舒适。而所谓“冬病夏治”,即指利用《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的过程。
“三伏贴”一般都贴哪里?
“三伏贴”取穴常用肺俞、膏肓、百劳、大肠俞、定喘,以祛痰止咳、解痉平喘为主,再加脾俞、胃俞、足三里健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三焦俞通行元气,代谢水湿。当然,具体的穴位选择,由患者的具体症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而定。这就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中医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经络腧穴知识。
哪些人适合“三伏贴”?
“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一般来说,过敏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宫寒性痛经等虚寒性疾病,以及颈腰肩膝关节虚寒疼痛性疾病等都适合“三伏贴”治疗。
哪些人不适合三伏贴?
“三伏贴”也有禁忌症,孕妇、严重皮肤病、瘢痕体质者、糖尿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传染性疾病、发热及血液病患者均不适合贴敷。对于湿热体质、阴虚内热易烦躁的人也不适合贴,因为“三伏贴”用药是热性药,上述体质的人贴敷可能等同于火上浇油。
“三伏贴”多久能见效?
“三伏贴”追求的是一种远期疗效,此方法是中医“天人相应”和“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患者对“三伏贴”的疗效不可急于1年,可连续治疗3~5年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伏贴”必须三伏天贴吗?
不一定。虽然在理论上夏季腠理开泄易于汗出,更易于药物吸收,三伏天贴敷对阳气激发的作用更强,对于预防冬季肺病效果会更优。但是即使错过了伏天的第一天,伏天期间任何一天也都是可以进行贴敷的,甚至夏至之后开始贴敷,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贴“三伏贴”还要注意哪些内容?
使用“三伏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三伏贴”应用了未病先防的理念,如果病情处于急性期,症状未缓解,并不适合使用,即使使用也需对药物配方做出调整。
不同疾病的贴敷药物种类、用量以及穴位选择存在差异,应注意辨证使用药物和选择穴位。药物和穴位的选择除了兼顾阳气的培补作用,还应符合脏腑的生理特点。不同医院的用药和贴敷方式也各有不同,贴敷后反应也存在差异,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贴敷,不宜自行购药贴敷。
不少人认为“三伏贴”贴敷时间越长,药物吸收越充分,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三伏贴”并非贴的时间越长越好,贴得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具体的贴敷时间应该根据医嘱来进行,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4小时,小儿贴敷时间为0.5~2小时,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自觉贴药处有瘙痒、灼热等明显不适感,即可自行取下。
贴敷期间要注意,贴敷完6小时以后再用温水洗澡,治疗当天局部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贴敷当日不宜游泳、不宜直吹风扇和空调;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等;若贴敷后起泡,不要自行抓破,可到医院处理。
(来源:养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