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8日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打造“最美岸线”升级版动员会上,武宁县委书记杜少华作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发言,汇报了推行“林长制”,改革和推进生态管护员制度工作情况。
2018年,武宁首创的“林长制”“多员合一”生态管护等经验列入省市试点扩围榜单,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西省四个探索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之一,全省“林长制”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武宁召开,经验做法被“新闻联播”头条报道。2019年以来,武宁县对标“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最美小城样板区”建设要求,以林长制和生态管护员制度为基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量质并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造“林长制”升级版
建好“生态文明示范区”
坚定创新引领,“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之路行稳致远。一是构建“护绿、增绿、用绿”三位一体产业链。设置三级“林长”882名对该县所有林地分级管理全覆盖。武宁县林地面积由2015年的405万亩增至411.31万亩,森林蓄积量由当年的1460万立方米增加至172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当年的72.1%提升至75.49%,先后摘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率先实施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改革,打通林地经营权利益链接通道,推动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旅游”新兴业态遍地开花,林农的“绿本子”变成“红票子”。二是打造“开放、共享、赋能”协同发展生态圈。先进经验被安徽、广西、黑龙江等多省学习推广,已有17个省份开展改革试点。当前,武宁县以林业现代化为目标,主动探索“智慧林业”,推进森林资源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打造“互联网+林长制”,推动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三是划好“建章、立制、明矩”三级林长责任田。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实施深山区移民搬迁等工程,探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定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审计结果作为行政决策、绩效管理和对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坚持“只能增绿,不能减绿”,严格“占补平衡”,确保使用规模小于补充规模,林地总量不减,生态功能不减。
深化“生态管护员”制度模式
建美“最美小城样板区”
坚持“力量精干化、资源集约化、管护全域化、效益多元化”,不断提升生态“生态管护员”“管、治、用”的能力和水平,经验做法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成果汇编》。一是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全面整合原有分散的、季节性的、收入低的2219人护林员、养路员、保洁员、河流巡查员等队伍,转化为集中的、全季性的、收入相对合理的800人“多员合一”专业队伍,实现“一人一岗、一岗多责”。加强职能培训、完善工作职能,通过评选、宣传一批金牌生态管护员,不断提高管护员履职水平和工作激情。二是职责上分工,工作上融合。科学划定管护区域,人均管护森林面积3000亩以上。坚持全局观念,完善资金统筹机制,把资源用到刀刃上,实现资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三是督查上减负,呈现上增效。优化督导考核,探索开展APP软件管理试点,科学分析管护员上岗、设施设备运行情况数据,实时掌握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巡山看水”“修路护桥”,城乡不仅有了光鲜亮丽的“面子”,更有了广大群众美好生活的“里子”。在省、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年终考核中均位列第1,斩获“全省最干净县”荣誉;在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和“九江样板”考核中均获满分,连续两年以全省第一成绩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建强“绿色发展先行区”
深刻领会绿色发展“五个追求”要求,坚持发展绿色GDP,扩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的武宁模式在省政府研究室、江西财大生态文明研究院组织的“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并入选《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读本》。一是释放了“生态经济”活力。“蓝天、碧水、净土”等生态投入初见回报,“1+3”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夯实,一批优质好项目青睐武宁、落户武宁,荣获全省开发区2018年争先创优考核第31名。二是绽放了“美丽经济”魅力。2018年林下经济效益8亿元,森林旅游收入38亿元。田园综合体、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三是挖掘了“生态扶贫”潜力。“林长制”“生态管护员”制度与脱贫攻坚公益性岗位有效对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丰富了生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完善了生态扶贫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放大武宁的生态优势,完善‘林长制’和‘生态管护员’制度,站在新起点,再谋新发展,加速推动‘武宁样本’向‘武宁样板’转变。”杜少华表示说。(来源:九江一套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