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大半年的排练,按照时间安排,村湾学戏终于进行到响锣阶段了。
响锣,顾名思义是响起锣鼓合起乐队伴奏,这是合乐排练了。湖口高腔戏锣鼓和其他剧种不同,加了一个大钹;但好像极少用弦乐,除有部分唢呐伴奏的吹打曲牌以外,只在特定的表演时才用笛子伴奏,比如我就见过《贵妃醉酒》用笛子伴奏杨贵妃出场。
湖口青阳腔继承了历史上的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不入管弦”的帮腔方式。
帮腔又有“驮杠”“调台”“调腔”“帮腔”“帮唱”等称呼。表演形式是:演员在台上一个人先唱,一句唱词还未唱完,后面的几个字就由台侧的打鼓佬接腔唱了,其他打锣鼓家什的人又接着打鼓佬和唱起来,其他前后台的演员也都可以接腔,甚至台下观众都可以参与合唱。这样的帮唱谓之“驮二杠”“和三杠”。这样三个层次的演唱,声调既高亢清亮,又粗犷朴素,音韵优美和顺,婉转动听,其中蕴含着似乎熟悉却又难以细辩的湖口乡土气息,和声起伏、热烈欢腾,真正是一咏三叹、一唱众和了!配合以锣鼓的击打节奏,特别是其中的大钹,那声音“扑扑扑”地特别苍老古朴,烘托出青阳腔的特有气氛,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湖口高腔戏的韵味。
老艺人曹梅卿执板掌鼓“和二杠” (刘春江 摄)
湖口青阳腔的帮腔除了教戏师傅外,其他人也都要会唱,而且是要会唱所有的戏,才能帮得上所有演出的腔,这很有难度。
这些帮腔人是谁呢?
是教戏师傅请来的师兄弟们。
这又是湖口乡戏的一大特点。
一般村湾学戏都只能学一出最多二出大戏或几个小折子戏,也就只能够演一两场,但湖口搭草台唱戏的习俗又是不演个三天三夜的戏,观众就不过瘾。所以一般学戏的村湾出场时,除了自己湾里学的戏演出外,会另请戏班子来帮着演出,名谓“送戏”,其实是要花钱请的。送戏的戏班白天上下午演出,谓之“暖场”,为学戏的村湾聚集人气,烘托晚上的学戏村湾的隆重推出,其后两天两夜则由请来的戏班他们包场了。
还有一种送戏的形式:教戏师傅邀请自己的师兄弟来送戏。
在湖口乡村各地散落着多剧种的戏曲老艺人,他们除了到村湾教戏,还会应邀进行一些“围鼓坐唱”的形式演出。这些人都是技艺在身,各个行当都有,招拢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小戏班子。平时他们相互保持着密切联系,谁到哪个村湾教戏互相都知晓,也会陆续来到学戏的村湾看望师兄弟,帮着义务教几天戏。这也就是只要学戏的村湾点学什么戏,教戏师傅都能教的缘故。到这个村湾要出场时,如果找不到戏班子,或者因经费原因不想请戏班子时,教戏师傅就会建议把他的师兄弟们找来,组成一个临时戏班子,进行“送戏”。这个临时戏班子可是什么剧目都会演,但因人少只有主角齐全,其他一些配角或跑龙套的则需要学戏的村湾里找人凑了。这于学戏村湾的学员们也是个好事,尽管只是在剧中担任饰扮小衙役、小丫环、小兵丁什么的没台词的配角,但他们就都会有三天多次化妆上台露脸的机会,这于喜爱戏的人是个极大的诱惑。老艺人送戏基本上是免费,但在送戏期间的吃喝村子湾里还是要负责的,离开时还会送点礼品给师傅们。这样花费比请戏班子来是要省很多了。请戏班子来也同样是要提供吃喝的呀!
所以这种由老艺人们送戏的方式在湖口乡戏中很普遍,形成了风气。教戏师傅的人缘人脉也从这送戏艺人阵容可见。
因了大小曹师傅是湖口青阳腔中的领军人物,所以当年梅圈子湾在学戏过程中,那些高腔戏老师傅就经常来探望,帮着教戏,和湾里人熟了,早就确定了在湾里学的戏出场时,请他们来送戏暖场。
一般响锣的时间都是安排在演出前的几天里。这是因为一响锣参加的人就多了,从费用上要有所考虑。
梅圈子湾里响锣时,十多位老艺人师傅就都过来了。
根据刘春江先生所著的《湖口青阳腔》一书中老艺人名单,我记起了前来参加梅圈子湾参加响排出场的老艺人有:黎炳振、邹喜寿、黄玉盛、吴江龙、殷武焕、沈文典、潘康泉等人,还有东西场乐队的,共有十来个人吧。
有众位老艺人的加盟,响锣进行得很顺利。
大曹师傅不但执鼓掌板,还担任着“驮二杠”调台;小曹师傅是现场导演,指挥着学戏的演员们按序上场;其他老艺人则武场伴奏与“和三杠”。村湾学戏的演员们在这些师傅面前表演,就像是参加考试一样,既十分地紧张 ,而格外地兴奋,一个个当然是高度入戏,努力表现。一开始,他们的唱作念打尽显生涩僵硬,老出差错,让那鼓板锣鼓打打停停,弄得师傅们喊喊叫叫地反复纠正,但几番合排以后,学员们演得竟然渐渐顺溜了起来,一招一式合板合节,一唱一和入调入韵了,那脸上的表情也松缓舒展了起来,他们终于找到了感觉,喜怒哀乐,哭笑自如,渐入佳境了。特别梅正云、梅红英俩人表现不凡,唱工做工、表演水平和专业剧团出来的演员也不差多少。喜得大小曹师傅眉开眼笑。这可是他们教的戏,他们的徒弟呀!有这样的好戏,有这样的好徒弟,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花,特别是在一群师兄弟们前,他们脸上有光啊!
学员梅正云、梅红英《白兔记》剧照 ( 刘春江摄)
梅圈子湾往日已经很热闹的戏场,现在更是闹猛了。
除高腔戏外,湖口乡村其他剧种响锣则又是另一番热闹。湖口的弹腔戏、文曲戏、饶河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剧种都是有乐队伴奏的,弦吹弹拨一齐来,声音悠扬婉啭,锣鼓也是板鼓京锣,响亮高吭。其中湖口弹腔戏是从湖北的汉剧转过来的,所以还以京胡为主胡伴奏。
锣鼓铿锵、唱腔悠扬、调台轰隆,学戏的村湾以这种高调的方式,向周边乡村进行着演出前的宣传和预热。让听着锣鼓戏声的村民们一个个情绪激动,那种急着想看戏的渴望一下子吊升了起来。
也就不过几天时间,教的一本大戏就响锣好了。
接下来是老艺人的排练了。
说老艺人排练不与说是老艺人凑角儿,因为所有本剧种的戏这些老艺人一个个都烂熟于心,只需要临时分派一下角色就行,不需排练直接上台演出也不会有差错。但老艺人还是要排一下戏,因为他们想过瘾。
是的,唱戏是个很过瘾的事情。
这些老师傅们都是老戏迷,是见了戏就走路不动的人,前几天帮着响锣排练,就撩拨得他们喉咙发痒手脚发抖,早就想唱想演了,想亲自体验这唱唱做做的戏味道儿了,现在要借着这排练先玩一会儿。
莫看这些老艺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倌头,一个个弯腰勾背,步履蹒跚,喘息咳嗽,老得立不起个人形,可锣鼓一打,高腔一吊,就全像水发的豆芽菜一般,都蓬勃鲜活了,一个个精神抖擞了起来。他们每个人眉梢眼角、举手抬足都是戏,一个人一身戏,配合在一起更是活了一台戏。每位老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绝技。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看沈文典老艺人的表演。
当年沈文典也有六十多岁,莫看他长得尖嘴猴腮,弯腰拐腿的,说话也是没有遮拦,是众老艺人调笑逗趣的角色。但那天在戏场,众人要沈文典来个亮相,沈文典客气地说了句,好长时间没演戏了,老胳膊老腿都伸展不开了。大曹师傅就笑说了句,你这老猴儿的胳膊腿儿几时伸展开过?!众老艺人一齐都笑了。沈文典朝着众人挤了个怪脸,头一低,脚一顿,扭转身朝场子中间奔去,那脚步一反平日的蹒跚,却是雄壮矫健,力道十足,嘴里发出一声怪叫:俺李逵来也,哇呀呀……真是声震满屋,气势逼人;人到场中,哇声落停,他单臂一举,头猛昂起,甩出来一个造型亮相,霎时就把所有的人都震住了。
这是个什么样的造型亮相啊!
右臂高举,不是挺直,只是微弯,却不成弧形;拳头紧握,朝内弓着,随时出手打击状;左臂叉腰,腕弯肘突,似是棱角。双臂也无圆浑,弯不弯直不直的,给人一种毛刺乍起的感觉,粗砺地衬出一颗头脸来。这头是光着的,本是凹凸不平,偏拗着脖子,显出一种逼人的倔强;那头却是朝后仰着,有着仰天大笑的豪放;脸是极夸张着的,以鼻子为中线上下对扯,上边的眼角、眉梢极力朝上扬着,下边的脸颊、嘴角极力朝下撇着,中间一双眼珠子怒目大瞪,像是随时能冒出火焰来。脖子下的身子倒是板板地直着,透出一种凛冽的威势,双腿却又和手臂一样,有着挺立的架式却又微蹲着膝盖,让人觉出随时扑过来的冲劲。整个的造型亮相笨拙硬扎、粗犷古扑,却又孔武有力,勇猛威严,给人一种眼目一新的震慑和说不出的美感。
就是这一个李逵亮相的造型动作,后来就弄得前来梅圈子村学戏的省赣剧院三个光头花脸演员,跟在沈文典后面勒手扎脚地学习。说也奇怪,沈文典的李逵动作造型人人都叫绝,却又没有哪一个人能学像他,也许是他本人的相貌气质所致吧。
说明一下:早年的湖口戏剧班子极少有女演员,所以旦角演员都是由男人担任,小曹师傅就是专攻旦角。
老艺人沈文典饰演的李逵 (刘春江 摄)
在响锣排练的过程中,学员们还要试妆试衣。
试妆就是学化戏曲脸谱了。
湖口戏曲的各剧种化妆有个基本的定势,依生旦净末丑行当有个大致的脸谱规范,但细下里却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人物上,青阳腔的脸谱和其他剧种有很大的不同,极具特点。外行人分不清,内行人一看就明白。
学员试妆其实是师傅给学员化妆,按照学员在学戏里角色人物画妆,也有着定妆的意思,把这个戏剧人物的形象固定下来,告诉学员以后演出的脸谱就是这样的。一般学员由师傅化个红妆粉脸,自我欣赏一番就行了,反正正式出场演出时还是要请师傅化妆。这里面是有专门的戏曲化妆技术的,一下子学不会的。但爱戏喜戏的学员却不满足,他们就会认真地跟着师傅学化妆,这也是学戏的一个课程不是。
试衣就是穿戏服了。这是个必须的过程,特别是头套、冠带、长髯、长袍、水袖、靠旗、厚底靴等等穿戴,要让学员们先穿着适应一下,要不然正式上了台就会别扭,就会出差错。
湖口乡村的戏箱除戏班子外都是租来的。也有专门出租戏箱的人,他们备有全套的传统戏曲演出服装。这可是很昂贵的戏剧行头啊,所以租金也蛮高的。好像梅圈子湾租戏箱是要二三百元钱一天。而且这些戏服只能由带箱子过来的管箱师傅帮你穿戴,还有许多的严格规定。哦,好像租戏箱子还包括了一些刀剑、马鞭等舞台道具,难以一一说清。
那些虽然学了好几个月大半年戏的村湾学员们,把学的戏也唱滚瓜烂熟,但化妆穿戏服却是头一回了。一下子帽盔冠巾、簪花翠珠,粉面红唇、花脸长髯,彩衣翩翩、长袖飘飞,人整个地变了个模样,自己把自己都吓了一大跳。至今记忆犹深的是梅圈子村的梅红英,她在《白兔记》戏里是反串,饰演李三娘的儿子咬脐郎,是个少年儿郎。女扮男装本来就好看,这梅红英一化妆穿上戏衣,更是扮相俊俏,眉清目秀,英气逼人。引来众人一片叫好声,老艺人也纷纷称赞大小曹师傅慧眼识人,选了个好角色。那俩位曹师傅更是得意了。门口围观的湾里人纷纷拥挤着抢着要看,就像如今粉丝们围观大明星一般。
梅红英自己呢?
这位刚满十八岁的乡村姑娘,站在大穿衣镜前面,看着镜中自己的戏装模样,耳听着外面众人的赞美声,想着再过几天就这样浓装艳抹地化妆穿衣扮上角儿,在锣鼓声中迈步上台,先来一个英武潇洒的亮相,引来台下一阵欢呼喝彩;再亮开嗓音甩出一段唱腔,台下顿时鸦雀无声,千百双眼睛圆瞪瞪地都望着她,千百双耳朵齐刷刷地都听着她,千百颗心随着台上的她喜而喜她悲而悲,该是多么激情惬意的事儿呀……想到这里,梅红英的心中就如有一把小挠痒扒儿在轻轻地挠着,挠着痒着浑身的血液都翻滚沸腾了起来。
青阳腔腔传统剧目《豹子头》演出 (李学华 吴江 摄)
一切准备停当,好戏马上就要开台了!(湖口发布 文/李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