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近两年来,武宁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不仅有效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而且极大增强了扶贫“造血”功能,从而从根本上挖断穷根,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梦。
武宁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种植。武宁结合脱贫攻坚进行科学规划,按照“一核四园”的发展思路,以“两茶两水三花”为重点,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路径,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扶贫产业基地,为全县脱贫攻坚打好扎实的根基。“一核”即宋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核心区,“四园”包括杨洲、罗坪休闲养生农业示范园,官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澧溪、甫田花卉苗木示范园,清江、石渡、新宁镇瓜果产业示范园;“两茶”指油茶、茶叶,“两水”指优质水果、水产品;“三花”指荷花、菊花、玫瑰花。
目前,全县现有果业13万亩,茶园(含野生态茶)3.72万亩、蔬菜4.26万亩、药材1.8万亩、吊瓜1.58万亩、花卉0.8万亩,其他1万亩,打造出了宋溪镇、澧溪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如宋溪镇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坐落于宋溪镇南皋村和田东村,总投资3500万元,是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和农家乐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发展项目。该产业园结合脱贫攻坚,以带领贫困户种植和吸引贫困人口就业等形式,帮助周边村庄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官莲乡东山村,帮扶单位九江学院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当地实际,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果业种植,着力实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在柑桔种植该基地,种植柑桔150亩、丑橘40亩、红山柚37亩,40多个贫困户及农民在基地就业。另外,蔬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还有刚刚落户的葛根种植加工项目。
武宁大力打造产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就地就业,有效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至目前为止,全县扶贫基地243个,吸纳贫困户就业达3万多人次。同时,武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引导贫困户发展种植。如石门楼镇廒下村曾红卫创办的占地3000余亩的欣健金银花基地,吸纳30多位贫困户务工。在该基地带动下,廒下村及周边村贫困户都纷纷发展金银花产业,由基地统一收购,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形成了良性循环。鲁溪镇北屏村56户贫困户,在扶贫单位和当地政府引导下,发展高山辣椒种植,年产高山辣椒100多万斤,每个贫困户增收一万多元。
为了提升农业产业扶贫效益,大力创建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开展绿色、有机品牌认证。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三品一标”58个,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从而促进脱贫攻坚。如该县农民企业家李义全创办的太阳红茶业公司生产的高山野生茶,取得了国家标准化Sc认证,以及全国第一个野生有机茶产品认证,拥有“纱坦太阳红”“纱坦天香”等六个优质农产品商标,先后在2019年第三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2020中国安徽第十三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李义全把公司作为扶贫载体,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按照“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成功申报武宁县扶贫产品,作为一村一品产业打造,安排了30多户贫困户就业。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带动效应,武宁大力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协会,积极吸纳贫困户参加。通过大力培育农业主体,不断提升扶贫成效。
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立“一领办三参与”合作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至目前为,全县建成“一领办三参与”合作社63家。重点产业有水果、蔬菜、荷花、茶叶、吊瓜、中药材、羊、牛、鸡、鸭、蜜蜂、水产、花卉苗木等13种。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经营,共有6800多贫困户参与,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如省定“十二五”“十三五”贫困村大洞乡彭坪村,通过集体流转土地的形式,创建了猕猴桃、槟榔芋、覆盆子等产业种植基地。在此基础上,以党员为骨干,成立了黄珠巷种植合作社,全村129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占股17.2%。这种“党支部+基地+贫困户”精准扶贫新模式起到了良好成效,合作社成立后,贫困户每年总计增收6万多元,务工收入每年增加20万元。目前,该村种植猕猴桃556亩、槟榔芋500亩、覆盆子80亩,发展前景非常好。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投身农业产业与脱贫攻坚,引导他们建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连接模式。近年来,武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余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另外,成立武宁县蜂业协会、武宁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武宁县现代农业联合会等17家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如武宁县鲁溪镇张岭种养合作社,带动贫困户61户;武宁县武台山茶业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25户;武宁县双溪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9户。
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大力推动“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推进乡镇电商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目前全县建成县级农产品运营中心1个、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79个,每个站点年销售额约10万元,为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便捷通道。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积极开展涉农培训,2019以来,开展涉农培训多期,培训农民300多人次。组织开展贫困村农产品“八进八销”活动(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机关食堂、进交易市场、进电视、进园区、进超市),开展一系列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帮助贫困户推销农产品。
在打造基地、培育主体的同时,武宁县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大力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创业就业,让贫困户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早日走上致富路。
出台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贫困种养殖大户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针对贫困户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强、门槛低、补助标准具体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出台了《武宁县产业扶贫基地奖补办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扶贫基地,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基地进行奖补。2019年以来,新增产业扶贫基地23家,吸纳贫困户182户。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和基地进行奖补。制定了《武宁县“一领办三参与”合作社奖补办法》,新增“一领办三参与”合作社63家,吸纳贫困户2125户入股,带动贫困户6728人。同时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短平快产业,对当年新增的扶贫产业进行奖补,补贴标准为:特色水果600每亩、蔬菜400元每亩、荷花500元每亩、牛600元每头、羊100元每头、蜜蜂100元每箱、水产100元每亩等。
强化科技支持。武宁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种养水平入手,实施智、志、技帮扶三结合。一方面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班开进农村,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2019以来,举办产业精准扶贫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贫困户100余人次。另一方面结合“江西农业大讲堂下基层”活动开展送科技下乡,4个宣讲小组累计开展集中宣讲26场,入户宣讲210户,现场宣讲130场,组织开展“点单式”专题技术培训9场,听取宣讲报告903人。此外,武宁还在全县11个省级贫困村均安排了2名农业技术专家进行跟踪服务,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
带动就业增收。坚持“引导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并举,引导5091名贫困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2019年发放务工交通补贴240余万元,创建扶贫车间33个、扶贫专岗453个,吸纳27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特别是扶贫车间的建立,成了贫困户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如鲁溪镇梅颜村的消防梯生产扶贫车间、澧溪镇曹坑村的“1+1+1”鞋业扶贫车间,石门楼镇石门村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大洞乡彭坪村的饰品制作扶贫车间,新宁镇茶场社区的农林产业扶贫车间等,极大方便了当地贫困户的就业。另外,按照“短平快”入手、“短中长”结合的思路,实施“一人一亩油茶”工程2.6万亩,人均增收可达3000元,建设村级光伏电站33座、分户式光伏748户,户均增收600元以上。如甫田乡烟港村的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5千瓦,总投资80多万元,该村19户贫困户受每年发电收入可以为每户增加5000元。
推进产业扶贫,极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有力推进了全县的脱贫攻坚。经过连续几年攻坚克难,截至2019年底,武宁实现11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出列,6696户22714人脱贫,剩余未脱贫1144户1755人,目前也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22.3元增长到2019年的9777.3元,年均增幅30%。贫困发生率由最高时的7.4%降至0.53%,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最美小城山水武宁实现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来源:武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