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头到城头,从土坯房到住宅楼,从边远地区到和谐社区……“如果没有搬来安置小区,真不知道我们家的生活可以这么好。”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脱贫户万继华难掩激动之情,2017年他举家搬入姜家坳扶贫安置小区,告别了深山穷苦日子。
汤桥村位于幕阜山脉与九岭山脉之间,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30人。“原来,我们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靠种地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脱贫致富想都不敢想。”万继华说,“扶贫搬迁帮我们‘挪了窝’,住在这里很方便,卫生院、学校什么都有,我终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万继华加入了汤桥村碧水菊花合作社,开始规模种植菊花。他笑着告诉记者:“我不仅学到了菊花种植技术,还挣到了钱、有了存款,现在,全家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
冬日暖阳下,溪水波光粼粼,一幢幢房屋整齐划一,柏油道路干净整洁……如今的汤桥村,先后有53户村民搬出深山,开启了新生活。
在修水县,像汤桥村村民一样通过易地搬迁过上好日子的人还有很多。修水县是九江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地面积广,易发生地质灾害,不少群众居住在深山之中,饱受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耕作难、增收难等困扰。“十三五”以来,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锁定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等5类搬迁区域,实行县、乡、村三级梯度安置,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141个,2953户1084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搬迁安置。全国扶贫搬迁工作交流研讨会、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暨搬迁移民扶贫现场推进会去年在该县相继召开。
近年来,以修水县为代表的九江市各县(市、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全力推进易地搬迁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6595人乔迁新居。
近日,记者来到都昌县三汊港镇岭东社区石家村小组,看见一栋栋精致的小洋楼错落有致,一条溪水自村中蜿蜒而过,溪边绿草如茵,“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在记者眼前真实呈现。不远处,500多亩田地里,油茶树和芝麻高低相间,每当收获季节,都是丰收一片。
石家村小组是都昌县历史悠久的村落,现有502户2158人,其中贫困户43户176人。2019年以来,石家村小组投入资金880余万元,拆除危房旧房、拓宽道路、治理污水、绿化环境、修建基础设施,全面完善了村庄整治。同时,因地制宜,紧抓产业扶贫,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市场”经营模式,发展以油茶种植为主导的产业,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十多万元。该村第一书记郑庆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全村43户贫困户全部通过合作社参与分红,油茶收获后统一出售,贫困户可获得30%的收益,按股份分成,收益最多的一户每年能有1万多元。”
石家村小组是九江市贫困村实现产业脱贫的缩影。为了让“下山”的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该市积极探索“百社联百村带千户”产业扶贫新路子,发展“一乡一园”新格局,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084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29家;重点打造茶叶、油茶、特色水产、休闲农业等四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全市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业面积达34.25万亩,参与的贫困户达16.4万人;建成扶贫车间20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万余个;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148.7兆瓦,辐射支持1.9万户贫困户。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九江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姿态向贫困宣战,以脚踏实地的坚韧步伐向小康迈进,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一系列帮扶措施落地生根,贫困群众实现了从“愁吃愁穿”到“吃好穿暖”、从“缺医少学”到“医学无忧”、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贫困地区实现了从“脏乱旧差”到“生态宜居”、从“贫穷闭塞”到“打卡网红地”的跨越。目前,该市国家级贫困县修水县、省级贫困县都昌县均已脱贫退出,全市347个贫困村(包括深度贫困村24个)全部脱贫出列,26.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