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我乐于在山水之间徜徉。
常与二三友人,漫步在庐山的峰、谷、岩、壑、涧,登山涉水,寻求美景,漫步寺庙……,乐此不疲。
十多年前,我们到星子“观音桥景区”玩赏后,沿着小河缓步前行,走到栖贤寺,品鉴了“玉渊”、“冯玉祥将军刻石”……之后,又进了“栖贤寺”。
这时已近中午,同游的朋友们已经疲倦,就在“五观堂”(膳房)休息。我却到大殿(那时的大殿朝向与现在不同,而是背山向河;后来说是风水不对,才改建为左河右山)的后边晃悠,看看有些什么,不经意间,突然,隐隐约约的似乎看见有字在草丛的掩映之中,我赶忙上前,拨开杂草,只见“牡丹崖”三个大字突地跳入我的眼帘。打量再三,思索不断,庙中怎么会有“牡丹崖”?这不合乎“出家人”的行事标准!
再三询问寺僧,他们也是一脸茫然,对于“牡丹崖”三个字,他们说是,古已有之,至于来历完全不知。
那么,究竟是什么年代,是谁,因为什么,在庙里刻了这么三个与佛法毫不相干的字——“牡丹崖”呢?
多年来,“牡丹崖”三个字,经常在我脑海中盘旋,究竟是什么原因,成为我久思不得其解的疑问?
直到《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出版之后,当我发现《全集》不全,有所遗漏之后。我决定以在生之年,补《全集》之漏。
在补漏当中,我接触到了清代曾经是栖贤寺住持的释函罡。
关于释函罡,书上的介绍是:释函罡(1609—1686),字丽中,又字天然。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翌年参加会试归来后得重病,病愈后即断绝荤腥,进而研究佛理。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来去了庐山黄岩,拜道独禅师(空稳)为师,削发出家为僧,法名函罡。崇祯十五年(1642年),函罡归广州,在诃林任住持。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清朝建立),转赴雷峰和栖贤。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张安国与僧人自逢在篁村创建芥庵,延请函罡主持法席,函罡历任华首、海幢、芥庵、丹霞等各刹住持,以故前明的缙绅以及遗老、遗少,学士大夫,不愿入仕清廷的,多拜归门下为僧。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夏,函罡返雷峰,八月二十七日,作偈投笔而逝,终年78岁。着有《楞加楞严金刚三疏》、《禅醉》、《焚笔似诗》、《瞎堂诗集》等书。
函罡以盛年孝廉弃家,先是个人行为,以后父、母、妻、子、媳、妹一家六口及一些堂兄弟都先后入了佛门。
函罡兼容了文士和禅师双重文化优势,避浊世但不离尘世,出俗家而成一代大诗家。既振兴了佛法,也在诗的领域里留下光辉的印迹。
明末清初,在山野的各大寺院中,有众多的学问僧,他们大多是明朝的遗民,因不堪改朝换代之苦,心灰意冷,遁迹空门,以青灯古佛为伴。他们在诗画、书法、音乐方面,都极有造诣,尤以函罡、今无、今释、剩人(函可 函罡师弟)、成鹫、大汕等人成就最大。其中,以函罡为核心代表,形成了“海云诗派”和“海云书派”等艺术派系,在岭南文化史上地位显赫。近现代有不少文化精英如诗僧苏曼殊、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等都直接或间接受过海云寺文化熏陶;脍炙人口的粤曲《禅院钟声》的创作灵感也来自海云寺。
函罡门下弟子众多,许多不愿向清朝称臣的粤东志士,相率投奔其座下,削发为僧。据《胜朝粤东遗民录》载,函罡门生众多,计有尚书刘远生、高丘伯禅符侯柱、都宪袁彭年、宪付何远亮、给谏金堡、中丞刘湘客、邑人屈大均、王邦畿、潘梅元等三千多人,门下有六十诗僧,教化之深,影响之大。除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外,佛教史上是罕见的。
尤其是函罡,恪守清规,宣扬佛法。又保持了文人的习惯,他在庐山多年,涉及人事应酬、怀人、忆人、悼亡、吊唁、山居、游山、玩水、吟风,弄雪、赏花、玩月、……等。无不一一涉及,写过的诗很多。举牡丹花为例,“作金”是他的弟子之一,从外地带了牡丹到栖贤寺,函罡不仅首肯,而且赞扬道:“倾国名花好自持”“有情丹壑恨来迟”《作金携牡丹回》。
他在《培牡丹》中写道:“名花逊牡丹,色香皆第一。珍重花开时,灌溉先秋日。”并且非常坦率地承认“”爱花因人热。随世呼马牛,倒想何能及。但看春明林,我心终匪石。”
庐山本来不宜栽培牡丹,在他和弟子们的精心培育下长得很好,函罡在《与诸子赏牡丹用尘异韵》说:“山寺何来富贵花,汝曹应是厌繁华。无端乘驿从京邸,误杀含香醉晚霞。天外落红春日早,人间绣被夕阳斜。上方更有琉璃国,试数峰头第几家。”
诗中的“汝曹”指的是牡丹,前四句诗说:寺庙里哪来的牡丹花?原来是牡丹厌倦了城市喧闹的环境!所以乘着驿车从遥远的京城郊外,来到这深山的寺庙,盛开着,并散发出芬芳摇曳着陶醉在晚霞当中。后四句描写牡丹的颜色、人世的赞美、周围的环境。
再看《净成邀看牡丹,是晓风折一枝,行僧送来,口号一律示之》中的注解:“栖贤昨日所赏黄萼名檀心,净成折来,名叶底藏”说明牡丹并不止栖贤寺有,净成所居之处也有,而且品种不同:一曰:檀心;一曰:叶底藏。
不仅如此,函罡写过的牡丹诗多首,还有一首《大雪开帘看牡丹台》表明他们还曾专门筑过一个“牡丹台”……。而这些牡丹诗,《庐山历代诗词全集》都遗漏了。
至此,我才明白了“牡丹崖”的来历,原来“牡丹崖”是函罡一伙僧众,在此时刻的。解开了多年来一直塞在我胸中的谜团!
乘这次讲座的机会,我特地旧地重游,得笑笑、渔网之助,到栖贤寺去拓回了这张“牡丹崖”拓片。(来源: 携手同行走遍庐山 邰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