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磅发布
正式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
并且从2023年1月8日起
将其从原来实施的“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调整为乙类乙管是一种依法、科学、有序的动态调整,不是完全放开不管,调整的目的是更精准更科学地防控疫情,更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始终秉承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能理解为放任不管。
分类管理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只有鼠疫、霍乱这两种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传染速度快、波及面广的疾病被纳入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则在以上各个方面相对甲类传染病都要略弱一些,比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以及现在的新冠。
“甲管”类传染病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乙管”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甲管”类传染病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密接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乙管”类传染病则按情况不同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有针对性的控制传播措施。
出现“甲管”类传染病的场所场所以及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甲、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时,可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锁疫区等紧急措施。
发生“甲管”类传染病时,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乙管”类传染病不实施该措施。
不可否认的是,新冠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由于不对传染源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因此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短时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将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
3.调整初期,部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现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在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我们不要有恐慌心理,要相信政府和国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这次调整,当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1.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
2.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
3.疫情严重时,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4.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来源:江西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