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广网讯:(湖口报 郑飞华)当游客登上石钟山,走进紫云廊时,一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石刻碑文映入眼帘,那秀丽端庄、刚健遒劲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笔势,吸引着不少中外旅游者和诗词、书法爱好者驻足欣赏。这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登湖口石钟山》诗文石刻。《登湖口石钟山》这首诗的手写真迹现存于县档案馆里,而它的来历我们不得不提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袁作。正是这个机缘,我们也有幸知道了鲜为人知的故事。
初见袁老,想不到今年90岁的他,目光矍铄,思维敏锐,步履稳健。说明来意后,他先把我们带到石钟山正大门,手指“石钟山”三字,激动地告诉我们,这三个字是引自郭沫若手写《登湖口石钟山》诗中的首句“偶至石钟山”。
回忆过往,袁老娓娓而谈。郭沫若是1965年7月7日,盛夏时节,从景德镇去九江,路过湖口,登上石钟山。这时,郭老已是年过七十多岁的老人。当来到设在石钟山的县委党校时,郭老看到一位炊事员老婆婆(当时人们叫这位老婆婆“舅母”),就主动、热情与她握手。事后,这位老婆婆举着郭老握过的手高兴地逢人就说:“这是郭老握过的手”。可见郭老待人和蔼,热情。
当郭老健步来到“江天一览亭”,面对着浩瀚的鄱湖,奔腾的长江,若隐若现的庐山,顿时诗兴盎然,呤诵出《登湖口石钟山》诗:“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日寇沉人岬,湘顽败阵关。太平遗垒在,党校耀人寰。”这首诗,诗中写景、咏史、寄怀、抒志……跃然纸上,为石钟山增添不少文化色彩。在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沫若诗词选》,它的扉页上,就刊发了这首诗的手迹。说起诗的手迹来历,袁老记忆犹新。
据袁老回忆,他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在《江西日报》副刊看过郭老的诗——《登湖口石钟山》。他见诗后,立即以县文化馆的名义,函请郭老,恳请给石钟山留下手迹,以作纪念。想不到的是,不久,郭老真的回信了,是从中国科学院寄出的。虽然封面是别人的手迹,但信封里却有郭老亲自书写的《登湖口石钟山》。记者赶紧问,那个信封还在吗?袁老说,时间太久了,县文化馆也搬迁几次,不知道那里去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石钟山对外开放。但是,回想“文革”时期,袁老感慨不已。当时县文化馆请来书法家,把这首诗临摹到宣纸上并装裱,并悬挂在石钟山的“船厅”里。后为了保护这首诗原稿的安全,将这首诗原件,送到县委档案馆保存。
沧桑历史,过眼云烟。现在,当每次阅读着这首诗,袁老的心情至今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一次又一次翻腾,沉浸在这段幸福的回忆里。是啊!如果没有袁老的恳请、没有袁老的保护,世人怎能看到郭老《登湖口石钟山》手迹的真容。